Powered By Blogger

2010年4月14日星期三

广州恩宁路:最后的影像【组图】

 
 

由 Steven Dragonn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南都周刊》-热点新闻 (日期為 2010/4/11)

  图、文_YUNNING PROJECT
 
  明年此时,清明的雨水再来,广州恩宁路不知安在。恩宁路改造2007年启动,西关旧城核心被拆迁,计划2010年拆迁完毕,而后原地建设。从特色建筑、文化环境到人居关系,老广州文脉在这里纤毫尽显,却要被推倒重来。
 
  以往每日,当晨光初展,恩宁路枕着荔枝湾涌醒来。街巷深处趟栊门内,人声渐响沸腾。最早营业的粉面店万事俱备,等候街坊落座。延绵骑楼庇护下,孩童结伴上学,老街一时喧闹无边。早上,读书声琅琅, 石板路悠悠 。十一点,各家锅碗瓢盆开始密密作响,肉菜下锅声此起彼伏。转入午睡时分,青石板花草叶下有猫咪偷睡,八和会馆的电视里播不完粤语残片,试问值班的叔伯重温了多少旧梦?不知何处间或抛出一句粤剧唱腔,骤然而起,戛然便止。几个街坊携着茶壶踱来,自顾在铜器铺门前的长木凳坐下,静看阿苏打铜。待到华灯初起,各家各户归巢满员。谁家清炒芥蓝,谁家云耳蒸鸡 ,隔着通透趟栊一清二楚。晚饭后,大地旧街的苹姨落楼寻猫,遇上对屋的苏小姐,一轮闲话家常,踏着石板路怀抱猫儿返家。西关人家多建阁楼,睡前从天窗看月光,见尽阴晴圆缺。老去几代西关小姐、旗袍换了短裙,惟恩宁路此情此景未曾变更 。
 
  恩宁路拆建在广州有颇多争论,但拆迁已经形势逼人。虽然获得承诺,诸如八和会馆、李小龙故居等文保单位不拆;路面骑楼原状保留,内街的石板路和大榕树不动筋骨。但时至今日,百年大街内已是工地处处,其中只零落散布着西关人家留守。淡然的广州人也唏嘘:恩宁路呢?旧街坊呢?我们的西关呢?
 
  赶在最后一户人家离去之前,广州一群年轻人运用文本与图像,历时数月,企图以建筑结合人家的方式记录下恩宁路的细节:看得见的景象,是麻石路、 趟栊、满洲窗、花街砖、酸枝椅;而看不见的故事,则其实也已尽写在众位粤剧老倌、商铺老板、一家老少的脸上。只是祖祖辈辈的恩宁,皆已远去......
 
  永庆二巷 銮舆堂
 
  銮舆堂,位于恩宁路永庆二巷1号,为民国时期建筑。原馆位于黄沙海旁街,原名德和堂,是八和会馆下属的粤剧武打行,后改名銮舆堂。2003年10月该堂重修后对外开放,目前有大约90名会员,分布在海内外。现今的銮舆堂每逢周末都会有孩子前来随师傅学艺。由于有稳定的经费来源,銮舆堂不以牟利为目的招收学生,致力将粤剧武打的传统传承下去。
 
  恩宁路 周美珍
 
  周美珍是陶陶居创始人陈清选先生嫡孙媳妇,18岁嫁入陈家,育有一女。可惜丈夫英年早逝,留下母女俩相依为命。周美珍喜欢怀旧,家里挂满装裱字画,还有古色古香的小屏风。
 
  十六甫西二巷 叶兆栢
 
  73岁的粤剧名伶栢叔,现居处十六甫西二巷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张活游故居。栢叔师从薛觉先、白驹荣,1959年与张活游的女儿结婚搬入此处,至今已经50年。屋内装修中西合璧,虽经历多年风雨,仍能从鳞皮玻璃装嵌的西式钢窗、柚木地板等细节,看出其精巧讲究。
 
  吉祥坊 陈昆
 
  74岁的陈昆,为与女儿来往方便,5年前特意从芳村搬来,租下此处。在睡房里,他用报纸为墙纸,说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喜好的花纹式样;而且报纸能吸水,令房间在阴雨天气也不觉潮湿。
 
  恩宁路 黄记书店
 
  黄记书店琳琅满目的古旧货品种类繁多,除了旧小人书、杂志外,还有就是古旧铜器、旧饰物摆件等等。店主黄叔和妻子英姐、女儿欣欣一家白天在店面经营,晚上在店里作息,这里就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恩宁路 明哥一家
 
  明哥(右一)和母亲、莲姐(左一)一家三代人居于此3层大屋,底层作为商铺出租,二楼以上自住。明哥母亲于30年代买下此大屋,屋内精美陈设让人目不暇接,是三代人用心经营传承的结晶。
 
  恩宁路 鸿生面店
 
  70多年前,陈民生(左二)的祖父买下恩宁路105号双层,作为诊所及住宅。1997年,陈民生夫妇改做 鸿生面店,经营至今。这里的秘制牛孖筋特别出名,云吞鱼蛋、各式粉面同样齐全。13年来,多宝路、恩宁路到黄沙的老西关一角,遍布鸿生面店的熟客。
 
  多宝坊 悦庆堂
 
  梁伯今年78岁,卖凉茶已有40多年。他的凉茶特别之处在于"对症下药",根据客人的身体状况而配制不同药方的凉茶。内街多宝坊的西关大屋租来做凉茶铺,悦庆堂是为数不多的一间。跨过趟栊,可看到屋内贴满亲手写的毛笔字。每年春节,梁伯都会写一对春联,今年的春联是"心平气和,顺其自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访问 南都周刊官方网站www.NBweekly.com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