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

Steven is still alive@Twitter-daily

  • 20:08 au taff mais faut pas arreter du bad......blesser....douleur....fatiguer....mdrrrrrrrr bit.ly/9TokZ8 #
Automatically shipped by LoudTwitter

2010年4月27日星期二

Steven is still alive@Twitter-daily

Automatically shipped by LoudTwitter

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

Steven is still alive@Twitter-daily

  • 18:30 au taff mais faut pas arreter du bad......blesser....douleur....fatiguer....mdrrrrrrrr bit.ly/9TokZ8 #
  • 18:30 波兰总统其实没死,而是去了大船--你信吗? - haibo--东风, - 波兰总统其实没死,而是去了大船 有圖片參考 博主注:以下内容仅为推测 -----------------------------------… bit.ly/9bwiGQ #
Automatically shipped by LoudTwitter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

Steven is still alive@Twitter-daily

  • 18:18 波兰总统其实没死,而是去了大船--你信吗? goo.gl/hV0m #
Automatically shipped by LoudTwitter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Steven is still alive@Twitter-daily

  • 10:20 新词:微骚客,犹抱琵琶的呈现 - 《南都周刊》-热点新闻 - 微骚是特指那些在微博上展示自我生活细节与琐碎事情的行为。 文_目林寺 人类的天性是孔雀的,给点阳光就要灿烂,随时随地准备开屏。 光屁股的时代,在头上插… bit.ly/boCNPs #
  • 10:20 娄烨:到目前为止,仅从中国电影范畴来看,第六代导演们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仍然是政治性的,就是"地下电影".他们用了大概十几年的时间,不但从根本上颠覆了49年以来的中国传统的电影体制,消解了电影审查制度的威严和屏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 bit.ly/cEu7P6 #
Automatically shipped by < a href="http://www.loudtwitter.com">LoudTwitter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废话不多的娄烨

     《春风沉醉的晚上》在15日开幕的首尔数字电影节作为开幕影片放映,现象网采访了导演娄烨。由于娄导正在剪辑该片在戛纳展映后的新版本,无法接受记者的面采,这次是通过邮件采访了娄导演。

   

       1、您对第六代导演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到目前为止,仅从中国电影范畴来看,第六代导演们对中国电影的最大贡献仍然是政治性的,就是"地下电影".他们用了大概十几年的时间,不但从根本上颠覆了49年以来的中国传统的电影体制,消解了电影审查制度的威严和屏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实际上从3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努力的,从国家意识形态电影向个人电影的转变.但在电影语言,叙述方法等技术方面,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推进不大.在今天,这批被泛指的第六代导演,他们在工作方面已经很难回到他们的开始制作电影时候的低预算阶段,而他们的语言技术准备又不足以让他们完成市场需要的商业大片,而商业大片又是今天中国的"样板戏".这就是第六代的处境,也是所有中国电影人的处境.
  

       2、有人说您电影的每个镜头都相当大师,您怎么看?
  ——不是这样的.要真这样就太糟了.
  

       3、《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对一个爱情生态的纯粹呈现么
  ——不是,爱情不是纯粹存在的,爱情总是和他的周边环境诸如政治,社会,日常生活等等有直接关联,所以你不可能剪断这些关联单纯说爱情.


  4、《春风沉醉的晚上》与《春光咋泄》有可比性么?
  ——不一样.


  5、在您的《看不见的张献民》的文章里有很多《颐和园》不为人知的故事,那这次《春风沉醉的晚上》呢?
  ——看有没有机会写吧.不过不重要.有些东西不为人所知是不行的,尤其是那些不太容易看见的东西,比如很难看到的轻导演的独立电影作品,纪录片,还有比如说象北京酷儿影展,南京独立年展等等,这些都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而有些东西,比如说那些幕后故事,制作花絮杂记什么的,不知道也无妨,电影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


  6、《春风沉醉的晚上》与您之前的电影的叙事方式的不同具体有哪些呢?
  ——方面更随意和松散一些,在找一种用摄影机"书写"的感觉.另一方面在向传统学习.我说过这是一次关于传统的功课.


       7、有人说你从《周末情人》开始的手持镜头到《颐和园》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那么在《春风沉醉的晚上》里呢?
  ——每部影片的都不一样,拍摄方式也会不同.《颐和园》我们使用的是35毫米ARRICAM-LT,有很大一部分镜头,尤其是固定镜头是使用架上斯泰尼康拍摄的.由于摄影机本身的自重造成的轻微的晃动会增加很多视觉上的呼吸感和情绪,有点象炭笔素描,这很适合《颐和园》这样的影片,而《春风沉醉的夜晚》没那么浓重,我们用的是小型的P2,很轻,他的手持运动的轨迹很难控制和不规则,运动非常直白,象白描,它拍摄方式更接近今天的一种普及的,家用的业余影像的拍摄方式,比如今天你可以随时用手机拍一段视频.


       8、《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身体的镜头较之以往更加逼近这是出于怎么样的一种考量。
  ——这首先是小型数字机的技术方式决定的.它可以随意轻松地接近人物拍摄,另外就是这部影片中的身体呈现重点并不在于性爱的性别特征,还在于性爱的开放和自由所带来的暧昧性方面.


  9、据梅峰说原本的剧本是一个复调的故事现在是去掉了‘大学生’的单项叙事,是否是为了避免你在《苏州河》与《颐和园》所采取的平行叙事的危险性?
  ——不是平行叙事的危险性,而是它会造成作者思想和态度过于明确,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另一方面,平行过于"立体感"了,我们想要平面,散淡些的叙述,我和梅峰老师经常聊的是"白话小说""散点透视""十八描"什么的.


      10、民国二三十年代气息与当下南京的情景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整合出现在《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呢?而且郁达夫的散文诗每次都出现在男主角在亲密行为之后呢?
     ——没有全用郁达夫的文字,还用了一些其他人的,朱自清,严蕊等等,也没有按照一个规定的逻辑来做,我们基本上是按照一种中国画传统的字画关系处理的,就是如果你把整部影片看作是一幅长卷,你就很清楚什么地方可以写几个字,什么地方可以有一些词.另外我很喜欢南京那种江南的感觉,有种通俗的书卷气,很适合这部影片.


       11、这次的《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数字拍摄与胶片拍摄的异同有?
  ——最大的不同就是小型数字摄影在技术上带来极大的自由.他有太多的技术可能性,但这自由也可能对导演造成更大的困难,我意思是当你获得这种自由,当你可以作你想做的一切的时候,你的问题就从"我只能做什么"过渡到"我要做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了.这实际上就是自由之后的难题.


  12、这次首尔数字电影节您是以什么样方式进入的呢?
  ——首尔邀请我做评委工作,我接受了,然后他们又希望放我的新片,虽然这有些麻烦,但是最后还是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13、鉴于您的影片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外面,您能分享一下其中的经验么?
  ——在融资方面实际上是都一样的,通常需要导演先有吸引人的剧本,然后有一个好的制片人,对于独立电影来讲,独立制片人是很重要的,他是连接电影艺术,融资和销售的关键人物,有了独立制片人的参与,就可以为影片未来的市场销售做准备,这是很重要的,没有销售环节,独立电影是很难生存.


       14、新片《bitch》的创作动机是?
  ——我看了刘捷的长篇小说很喜欢,想把它拍成电
影。





娄烨:看不见的张献民

2009-11-10 13:39:50来源:豆瓣小组 编辑:郑书聪

 文/娄烨

 

      记得是个拍摄休息日,那是在柏林,在河边的?酒店的过道里,我,张献民,玲玲(李缇的扮演者),晓冬(周伟的扮演者),花清(摄影师),英力(我妻子和联合编剧之一),大家随便地坐在地上喝酒聊天,外面阳光明媚,那是在2005年的5月,我们正在拍摄《颐和园》的柏林部分。我们聊的是前一天晚上一起和北岛、李陀在一个中国餐馆喝酒的事情,张献民当着所有人的面开玩笑说,昨天晚上,整个晚上都是英力和北岛的打情骂俏。他就是这样的说话,大家可能都已经习惯了。而就在那个过道里,我们讨论了《颐和园》剧本中即将拍摄的关于李缇在柏林死亡的段落,以及之后的几个主人公的未来,他说他所扮演的若谷应该失踪。然后他说他用英文写了一段文字作为李缇的悼词,而那悼词实际上就是《颐和园》影片结尾的墓志铭的基础。也就是在那个过道里,我向他许诺我要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标题是《看不见的张献民》,他说行。 
   
  之后一直是乱七八糟的事情,柏林5月1日左派游行的复杂和冒险的拍摄,然后是北京后期,德黑兰的音乐制作,巴黎的后期、戛纳的风波,以及复杂的国际销售工作,然后是跟电影局的谈判破裂,我和耐安被禁拍5年,然后是再一次的国际媒体的采访风潮,没什么国内媒体,因为他们都收到了禁令,象在戛纳一样,都挺听话的。 
   
  再见到他是我正准备离开北京的前几天,他给我电话说他想就禁拍的事说些话,并强调,不存在支持,只是从知识分子角度发表一些意见。我说行,就跟他见面了,在座的还有郝健,他向我说了他想做的事情,我当然觉得很好,他说他不报任何希望,他认为不太会有人呼应,因为他认为电影行业是一个“婊子行业”,而他只是出于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驱使,并不想有什么结果,我没说什么。我说我要离开一段时间,因为已经接受了美国爱荷华大学聂华苓女士创建的“IWP”(国际写作计划)的邀请,他说也许我可以在那儿写一些东西,比如为什么拍《颐和园》之类的,我在爱荷华大学的两个多月,除了两个剧本的写作工作以外没有写关于《颐和园》的任何东西。而在离开爱荷华大学的时候,突然想写这样的一篇文章,也算是兑现诺言吧。 
   
  我跟张献民是完全两类人,我不喜欢说,我喜欢做,并对说的人不屑一顾,而跟张献民在一起的日子让我觉得说也是重要的,让我觉得说实际上也是一种做。 
   
  我记得在柏林拍摄期间的一个休息日,他和晓冬出去逛街同时回酒店,晓冬买了一大堆衣服给我看,而他却给我看他在Checkpoint Charlie博物馆买的画册。我后来在结束柏林拍摄并送走所有剧组成员之后一个人去了一次Checkpoint Charlie博物馆,当时博物馆里的那些照片让我想哭,现在还记得在“动荡的东欧”部分还有中文的标题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为此我将Checkpoint Charlie博物馆留在了影片里,在若谷送周伟去机场的车上,在背景上一闪而过,这要感谢张献民。 
   
  他很像若谷(《颐和园》里面的人物),平和、无力但却有一种内在的坚持在那里,这坚持实际上很坚强。比很多好像在做实际事情的人坚强,而对于这样的评介,我能想象他会一笑了之,认为可能是一些不靠谱艺术家冲动之后随便说说的,信才怪呢。你可能有时候感觉他这个人很冷,经常用讽刺的方式开玩笑,让人觉得尴尬,不快,难受,或是不能马上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但实际上,你过段时间慢慢地就会懂得他为什么那样去说,那样去做,他也不着急非得让你明白什么,爱懂不懂,随你便,没关系,没我什么事,这就是张献民。 
   
  然后是在釜山,他给我看后窗的他的关于禁拍的文字,以及很多的回应,匆匆忙忙的,很浮躁,于是我也浮躁起来,说我需要给大家一个回复,哪怕从礼貌角度,于是就有了请他代发“釜山呼吁”的事情。他居然会主动约见釜山电影节负责人,直接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支持《颐和园》,如果他们提供给我特别新闻发布的话,会对釜山电影节和中国官方的关系有所损害。这是张献民的方式。 
   
  最终,象在戛纳一样,虽然我可以,但是我没有要求任何的特别新闻发布,因为我还是觉得说没有太大的作用。可是可能很多人不太喜欢张献民的方式,他总是把最坏的结果,最悲观的后果,最尴尬的事实在第一时间直接告诉你。然后他不管,随你,没他什么事了,他的工作好像完成了,这好多时候让人不快。所以他可能很不太讨好,不讨任何人的好。因为他总是告诉你一些坏消息。所以,大家可能总是不愿意听到坏消息,总是喜欢在好消息里高兴,所以可能很多人不喜欢张献民,所以张献民总是被视而不见。 
   
  当事人一定知道他为2003年的11月份七位电影人上书电影局,促成电影局和独立电影人的首次对话做了多少工作。为解禁导演做了多少工作,为地下的那些他认为更有必要帮助的更不知名的独立电影导演作了多少工作,为那些没有人关心的独立电影,纪录片的放映,以及向国际电影节和电影基金机构推荐做了多少工作。为了促进电影分级的尽快实施,召集三十多位独立导演的会议做了多少工作。好多事情他完全可以不管,没他什么事儿,但他管,他说,他做,梅峰(《颐和园》的编剧之一)说张献民真不简单,我同意。我也知道他可能很多时候很失望,可能很伤感,可能很悲观,但他还继续的在管,在说,在做。 
   
  幸亏他继续管,继续说,继续做,真的愿他能这样一直下去。 
   
  其实,仔细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是看不见的,他们并不像导演,明星那样,生活里大部分人是看不见的,但实际上他们一直在做一些看不见的事情,他们的工作是要让那些看不见的事情变成看得见的事情,然后他们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因为他们的之后的工作会由那些看得见的人继续去做下去,因为有很多人乐于做那些看得见的事情,而对于张献民们,一旦一件事情被看见了,他们可能就会失去了兴趣,而继续转向到那些还没有被看见的事情上去了,于是这些人继续他们的不被看见的生活和写他们的看不见的历史。 
   
  我们真的应该庆幸在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看不见的历史,还有关心看不见的历史的那些看不见的人们。但愿这篇短文继续让张献民不被看见。 
   
   
   
   娄 烨 
   于美国爱荷华大学 
   2006-11-07 凌晨

   南方周末:你让男主角朗读郁达夫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否暗示在精神意义上,电影的主角与上海1920年代的作者是相通,甚至一样的? 
  娄烨:从我个人的表达角度,确实是在暗示一种直接的关联。我想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关联,清楚地梳理出一种脉络,也能够清楚地看到90年来我们究竟前进了多少,变化了多少,又有哪些几乎没有改变。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在影片中是作为一种镜子被使用的,今天的镜子。这就是我将影片片名改为《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原因。当然,我不太希望解释影片的细节,通常导演的解释会限制观众解读的开放性。我希望每个不同的观众通过这样的关联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和结论。 
  南方周末:《春风沉醉的晚上》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娄烨:打动我的是郁达夫对于个体的人的观照。他不是从社会或政治立场的角度去写,不是说农民还是革命者,好人还是坏人。我们今天的作者都是那样宏观,那样的上帝感,那样地自信能够对群体的人进行阐释。我们是不是需要安静下来问问自己,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某种宏观阐释吗? 
  重读《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感觉到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像郁达夫那样亲切地接近个体的人,那样温和地接近个体周围的环境,那样直白地接近真实的自我。将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在个体的人面前那样的狂妄自大,那样的无视。我有时候感觉,可能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曾经的对待个人的传统。 
  南方周末:以你的经验,那种宏观、上帝感、狂妄自大,后果是什么? 
  娄烨:我想造成的后果是个体缺失,导致我们很难听到个体的声音。所以个体只有依附在其他的东西上面才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权力。 
  南方周末:在电影宣传册的采访里你提到,这种接近、审视真实自我的能力甚至这样做的愿望,很早以前就开始消失,对此能否有更详细的阐述? 
  娄烨:我们通常认为能够改变历史的人是伟大的,可是我们忽略了那个被某种意识形态强迫改变的历史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每一个个体的人。我们通常是忽略个体的,因为似乎具体的个人是不重要的,所以这些个体从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被改变的结果当中,不能自拔,从一开始就忘了自己本就应该是一个自由的、自然的人。我觉得我们应该经常回到郁达夫的小的思考,自我一些的视角。这样我们会离人更近些。 
  南方周末:这种思考与视角的重要性是什么? 
  娄烨:可能能够让我们回到一种自然自由的日常生活。 
  比如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以一种自然和自由的表达方式继续我的电影工作,却被首先理解为对禁止的反抗。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我们必须无条件接受对我们每个人的各种分类、定位和命名。而这一切让我们或多或少地失去自身的自由和自然的人性。我们无一幸免。 
  南方周末:你强调影片写的是两个人的爱,无关男爱女还是男爱男,而是一个人爱另一个人。是什么使你做这样的思考与写作? 
  娄烨:我在《颐和园》的开头字幕里写道:爱情“像风一样突然袭来”。如果是那样,我们又怎么能够规定这个“春风”只能够吹拂男女,我们凭什么去规定爱情只能够发生在男女之间,是根据生理学还是分类学?而这些科学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如此指导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每一个人的生命,让我们不是跟随自己自然的感受,而是根据一种被指定的方式去生活,从生到死?这些可能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提问。



W020060509566173156662.jpg


娄烨,北京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1965年3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90年,怀着刚刚步出校门的冲动,娄烨集合了一班朋友,开始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周末情人》的拍摄。这一时期,他的许多同学拍摄了一系列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娄烨也成了这一集团行动中的一员。娄烨觉得中国电影史上在90年代初注定要出现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尽管独立制作要花费导演许多额外的心思,但在这种方式下导演反而更能表达自己想拍的东西。这种条件是新生代导演所面临的问题,但这些导演仍旧拍出大量影片,这是对第五代摸式的抗拒,又是第六代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影片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但影片从主题、人物、内容包括摇滚表现均和这一时期第六代影片如出一辙。从技巧上来说节奏处理、影调控制以及电影感等不乏光采。

  2006年9月1日,导演娄烨因为颐和园 这部电影,和该片的制片人耐安一起,被广电总局处罚5年内不得拍片。

  代表作品:

  春风沉醉的夜晚 Spring Fever(2009)

  颐和园 Summer Palace (2006)

  紫蝴蝶 Purple Butterfly (2004)

  苏州河 Suzhou he (2000)

  危情少女 Wei qing shao nu (1994)



2010年4月14日星期三

Steven is still alive@Twitter-daily

  • 10:23 平时广州仲似个样,一落狗屎就变成芝麻糊沟花生糊 bit.ly/9s9mHh #
  • 13:34 顶!出一出街姐,对鞋同条裤好似去雕塑系行一圈翻来感 bit.ly/aeQ3ZM #
  • 14:58 过去的盲流,无业游民,今天成立自由人。很少见到这种鼓吹"自由"的文章! 想起了"理想是什么"(好像是首歌吧,哈,我也记不清了) 也想起前几天看某电视节目时和妈妈聊起才知道"盲流"的真正意思! 哎,当理想离我还是很远的时候,看到这… bit.ly/dpLeKy #
  • 14:58 我不创造,更多的是在颠覆----by Wong ka-wai bit.ly/bKWGZF #
  • 15:49 每天都是1000+ 哪看得完啊! bit.ly/c1edGK #
Automatically shipped by LoudTwitter

广州恩宁路:最后的影像【组图】

 
 

由 Steven Dragonn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南都周刊》-热点新闻 (日期為 2010/4/11)

  图、文_YUNNING PROJECT
 
  明年此时,清明的雨水再来,广州恩宁路不知安在。恩宁路改造2007年启动,西关旧城核心被拆迁,计划2010年拆迁完毕,而后原地建设。从特色建筑、文化环境到人居关系,老广州文脉在这里纤毫尽显,却要被推倒重来。
 
  以往每日,当晨光初展,恩宁路枕着荔枝湾涌醒来。街巷深处趟栊门内,人声渐响沸腾。最早营业的粉面店万事俱备,等候街坊落座。延绵骑楼庇护下,孩童结伴上学,老街一时喧闹无边。早上,读书声琅琅, 石板路悠悠 。十一点,各家锅碗瓢盆开始密密作响,肉菜下锅声此起彼伏。转入午睡时分,青石板花草叶下有猫咪偷睡,八和会馆的电视里播不完粤语残片,试问值班的叔伯重温了多少旧梦?不知何处间或抛出一句粤剧唱腔,骤然而起,戛然便止。几个街坊携着茶壶踱来,自顾在铜器铺门前的长木凳坐下,静看阿苏打铜。待到华灯初起,各家各户归巢满员。谁家清炒芥蓝,谁家云耳蒸鸡 ,隔着通透趟栊一清二楚。晚饭后,大地旧街的苹姨落楼寻猫,遇上对屋的苏小姐,一轮闲话家常,踏着石板路怀抱猫儿返家。西关人家多建阁楼,睡前从天窗看月光,见尽阴晴圆缺。老去几代西关小姐、旗袍换了短裙,惟恩宁路此情此景未曾变更 。
 
  恩宁路拆建在广州有颇多争论,但拆迁已经形势逼人。虽然获得承诺,诸如八和会馆、李小龙故居等文保单位不拆;路面骑楼原状保留,内街的石板路和大榕树不动筋骨。但时至今日,百年大街内已是工地处处,其中只零落散布着西关人家留守。淡然的广州人也唏嘘:恩宁路呢?旧街坊呢?我们的西关呢?
 
  赶在最后一户人家离去之前,广州一群年轻人运用文本与图像,历时数月,企图以建筑结合人家的方式记录下恩宁路的细节:看得见的景象,是麻石路、 趟栊、满洲窗、花街砖、酸枝椅;而看不见的故事,则其实也已尽写在众位粤剧老倌、商铺老板、一家老少的脸上。只是祖祖辈辈的恩宁,皆已远去......
 
  永庆二巷 銮舆堂
 
  銮舆堂,位于恩宁路永庆二巷1号,为民国时期建筑。原馆位于黄沙海旁街,原名德和堂,是八和会馆下属的粤剧武打行,后改名銮舆堂。2003年10月该堂重修后对外开放,目前有大约90名会员,分布在海内外。现今的銮舆堂每逢周末都会有孩子前来随师傅学艺。由于有稳定的经费来源,銮舆堂不以牟利为目的招收学生,致力将粤剧武打的传统传承下去。
 
  恩宁路 周美珍
 
  周美珍是陶陶居创始人陈清选先生嫡孙媳妇,18岁嫁入陈家,育有一女。可惜丈夫英年早逝,留下母女俩相依为命。周美珍喜欢怀旧,家里挂满装裱字画,还有古色古香的小屏风。
 
  十六甫西二巷 叶兆栢
 
  73岁的粤剧名伶栢叔,现居处十六甫西二巷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张活游故居。栢叔师从薛觉先、白驹荣,1959年与张活游的女儿结婚搬入此处,至今已经50年。屋内装修中西合璧,虽经历多年风雨,仍能从鳞皮玻璃装嵌的西式钢窗、柚木地板等细节,看出其精巧讲究。
 
  吉祥坊 陈昆
 
  74岁的陈昆,为与女儿来往方便,5年前特意从芳村搬来,租下此处。在睡房里,他用报纸为墙纸,说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喜好的花纹式样;而且报纸能吸水,令房间在阴雨天气也不觉潮湿。
 
  恩宁路 黄记书店
 
  黄记书店琳琅满目的古旧货品种类繁多,除了旧小人书、杂志外,还有就是古旧铜器、旧饰物摆件等等。店主黄叔和妻子英姐、女儿欣欣一家白天在店面经营,晚上在店里作息,这里就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恩宁路 明哥一家
 
  明哥(右一)和母亲、莲姐(左一)一家三代人居于此3层大屋,底层作为商铺出租,二楼以上自住。明哥母亲于30年代买下此大屋,屋内精美陈设让人目不暇接,是三代人用心经营传承的结晶。
 
  恩宁路 鸿生面店
 
  70多年前,陈民生(左二)的祖父买下恩宁路105号双层,作为诊所及住宅。1997年,陈民生夫妇改做 鸿生面店,经营至今。这里的秘制牛孖筋特别出名,云吞鱼蛋、各式粉面同样齐全。13年来,多宝路、恩宁路到黄沙的老西关一角,遍布鸿生面店的熟客。
 
  多宝坊 悦庆堂
 
  梁伯今年78岁,卖凉茶已有40多年。他的凉茶特别之处在于"对症下药",根据客人的身体状况而配制不同药方的凉茶。内街多宝坊的西关大屋租来做凉茶铺,悦庆堂是为数不多的一间。跨过趟栊,可看到屋内贴满亲手写的毛笔字。每年春节,梁伯都会写一对春联,今年的春联是"心平气和,顺其自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访问 南都周刊官方网站www.NBweekly.com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新词:微骚客,犹抱琵琶的呈现

本来想随便分享的,后来想想还是留一贴吧!

蛮有趣的时代印记

PS:发现南都这官网的地址真TMD牛逼!哈

 
 

由 Steven Dragonn 透過 Google 閱讀器傳送給您:

 
 

經由 《南都周刊》-热点新闻 (日期為 2010/4/12)

微骚是特指那些在微博上展示自我生活细节与琐碎事情的行为。
 
  文_目林寺
 
  人类的天性是孔雀的,给点阳光就要灿烂,随时随地准备开屏。
 
  光屁股的时代,在头上插个羽毛,或是在胳膊上涂点颜色,以显个性或身份。
 
  后来,开始穿衣服了,各个阶层的男人女人为颜色样式绞尽脑汁。
 
  突然有一天,网络时代了,不仅可以穿越时空展示自己,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外部形象,说话风格,思维观念等等,都可以充当"开屏"工具。这时就出现了web show的概念,亦即通过网络展示自己。
 
  这个时代,没条件的就设计个有趣的ID,在论坛里说点意见。有条件的,就可以弄个主页甚至网站展现自己的方方面面,比如伍兹的三级明星情人。不过,那你还得到处宣扬你的链接。
 
  又突然有一天,技术突飞猛进了,有了类似facebook或是twitter这样的社交性网络,又或国内的开心网、各类微博。互为观众的局面从此开启。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舞台,你的舞台可以看到我在搔首,我的舞台可以看到你在弄姿。自此,web show就长成微骚,这里的"骚"主要还是"show"的意思,"微"是指微博。
 
  今年,国内的微博行业热热闹闹,几大门户网站纷纷加入用户资源的抢夺。而民众也纷纷用起了这个工具,或发表意见,或交友闲谈,或追星拜月。在这个大量用户中,就存在着我们要讲的"微骚客"。
 
  根据互动百科网的解释,微骚是特指那些在微博上展示自我生活细节与琐碎事情的行为。其展示包括家长里短或是物质生活等,但他们又不会把自己的老底完全揭开,属于犹抱琵琶不全裸。好这口的人,被称为微骚客。
 
  微骚客主要由几大类人群构成,一类是公众明星,他们通过说细节,满足粉丝的追星心理;一类是年纪尚小的女生,她们自说自话,不过也坚持不了多久;一类是步入中年的男人,这类人群更期待他人的关注和回应。
 
  我们主要想说的是第三类人群,在他们身上折射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境况。如何解释这类人群的存在呢?往浅了说,他们需要生活的观众,往深了讲,这是生存的孤立。也就是说,是现实的生活体验促使他们到网络上展示自我。
 
  这类人群多是属于中间阶层,有一定的社会身份以及物质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努力,以期得到他人的注视或是认同。但是现代社会,没有谁会"真正"去关心非公众人物,没有上帝,没有目光,多数人都是被抛在荒漠中的独行者。
 
  缺乏由更为传统的情境所能提供的心理支持,人们不仅会感到迷失和孤立无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会缺乏他人的认同,从而也会产生自我认同焦虑,因此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自我呈现。实际上,身份认同问题,也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之一。
 
  与其说,微骚这种行为,是因为个人有强烈的舞台中心感;毋宁说,这是他们对重建周围社会活动世界的努力和构建认同的尝试。
 
  好吧,有点严肃了。那么,今天,你微骚了吗?
 
  锐词备选
 
  日光盘
 
  词汇释义:这不是某种有趣的仪器或者数码产品。这是对房地产开发商房源开盘当日即售罄的形象化描述。日光盘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有房子供不应求的客观原因,也有开发商故意促销的手段。
 
  点评:盘光,同时意味着某些百姓口袋光。
 
  经济适用墓
 
  词汇释义:简称经适墓,是指针对我国殡葬行业的高费用等丧葬"怪现象",通过像国家经济适用房等民生政策那样,由政府出面采取相应政策性措施,批建殡葬"平民化"和丧葬服务公益性墓地。
 
  点评:死得有尊严,埋得有尊严,也是尊严社会的重要指标。
 
  汉堡人才
 
  词汇释义:指的是具备足够行业经验,持有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却在跳槽中屡战屡败,得不到理想职位和薪水的人。这群白领犹如巨大的汉堡,外表光鲜,实际却没有多少"营养价值"。
 
  点评:应该有个指标,有一两个证书的是汉堡,有五六个证书的是乱炖。
 
  低害经济
 
  词汇释义:模仿低碳经济概念,由云南官员伍皓制造。其介绍,低害经济,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和对群众利益的侵害,树立"减少灾害即是发展"的新理念。
 
  点评:出发点不错,可先应用在拆迁行当。
 
以上内容来自互动百科:www.hudong.com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访问 南都周刊官方网站www.NBweekly.com

 
 

您可以在這裡操作的事項:

 
 

2010年4月13日星期二

北京故事:1990-1993

过去的盲流,无业游民,今天成立自由人。很少见到这种鼓吹"自由"的文章!
想起了"理想是什么"(好像是首歌吧,哈,我也记不清了)
也想起前几天看某电视节目时和妈妈聊起才知道"盲流"的真正意思!

哎,当理想离我还是很远的时候,看到这文章还是蛮有共鸣的!

 
 

Sent to you by Steven Dragonn via Google Reader:

 
 

via FeedzShare on 4/13/10

来自: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1日,  已有 4 人推荐


转载一篇文章。

=========================

1989年上半年,中央美院学生方力钧正在为毕业发愁。

他要在两居室和自由之间做出抉择:学校推荐的工作是北京造币厂,那是一个传统,美院的很多学生都会分到那里,工资不错,还有两居室,但必须坐班。方力钧觉得用青春去换两居室,代价太大,他更喜欢不受约束的生活。他选择了后者,做了一名"盲流艺术家"。

这一年是很多人的发愁之年,南京某空军部队吴姓老兵也在发愁,明年就要退役,是留在南京还是去上海?

回小县城做一名化肥工人那是他所不愿意的。四年前从家里偷出户口本去从军,就是为了奔向大城市。吴姓老兵是个文艺积极分子,喜欢弹琴唱歌,唱《外面的世界》,战友们听得羡慕不已时,他暗自下了决心,要去搞音乐!多年之后,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左小祖咒,真的成了一名摇滚歌手。

1990年春天,中国首届摇滚音乐节"90现代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唐朝"、"呼吸"、"眼镜蛇"、"1989"、"宝贝兄弟"和 "ADO"这六支乐队粉墨登场。20岁的左小祖咒刚刚退役,拎着一把吉他,一台单卡录音机,还有被子,坐着舅舅的卡车去闯荡上海滩。

为了生存,他做起小贩。最开始是给别人转录港台流行歌,一盒四五块钱,后来专门在复旦大学兜售打口带,推销给文艺青年。

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叫田彬的人溜达到了北京大学附近。他是《中国美术报》的编辑,但是这份报纸早在前一年12月25日就宣布了停办,田彬和同为编辑的栗宪庭、丁方一起失去了公职,成为自由人。

在一个晴天,田彬不知怎么走到了圆明园福缘门村。有人在巷子里晒太阳,田彬发现那儿房子很多且便宜,紧邻福海,可以游泳,于是就搬了进去。不久,和他来往密切的方力钧也搬了进来。他俩共用一个院子,三间房,中间是堂屋,两人各占一边。热情好客的两人把这里租金便宜的消息四处散布,圆明园画家村的大规模聚集就这么开始了。

接下来的五年里,一拨又一拨的艺术青年开始投奔圆明园。南京的画家徐一晖,有一天在街上碰到栗宪庭。后者说你跟我去北京吧,徐一晖往塑料袋子里装了两件衣服,上衣口袋插了一把牙刷,就跟着走了。他俩路过山东,画家鹿林已经下海,搞装修,整日挎着大哥大、骑着野狼摩托车在济南街头飞驰,栗宪廷和徐一晖告诉他:北京有个画家村,鹿林二话没说,扔下工程队,扔下老婆和儿子就到了圆明园。

那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年代,为了自由,艺术青年抛家离职,或者干脆拒绝了分配。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年代,喊一句"圆明园,秋高气爽"都可以成为诗的年代!

1993年5月,左小祖咒终于从上海杀到了北京。最开始,租住在朝阳门内某破院里,因为那间房子隔音很差,不适合摇滚,祖咒就试着给行为艺术家张洹打了个传呼。张洹很热情,就说你骑车到什么地方,倒什么公共汽车,我在哪个口等。那是长城饭店旁边的路口,当时长城饭店后面还很荒凉,他们路过一个湖,湖里还有死猪,很臭。左小祖咒对这个地方很不满意,热心的张洹还是找到一个干净点的院子,好说歹说,把他留了下来。院子所在就是大山庄,现在的朝阳公园。日后,左小祖咒将和一群行为艺术家在此创建"东村"艺术区。

左小祖咒有备而来,他带了600张打口碟来到北京,这是他在上海活命的买卖;他还带了一个小弟,负责在北京继续售卖打口碟,维持二人生计。他将抽身出来,全身心写歌,"我来北京就是要搞音乐的,虽然成形的歌儿也没有,吉他弹得一塌糊涂,但是我的思想已经成熟了,就会相当自信!"

在这一年的三月,北京迷笛音乐学校成立,新生代摇滚青年有了组织,北京开始了以迷笛学校为中心的摇滚村庄聚集:东北旺、树村、霍营,这些村子的村民不知道,好多被摇滚乐迷奉为经典的歌曲,最初版本都是他们先听到的。

(作者:胡吗个,原载《华夏地理》2009年4月号

========================

重要通知

后台升级初步完成,新样式已经上线了!

大家来参观吧,欢迎提供宝贵意见!

(完)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Steven is still alive@Twitter-daily

  • 05:48 双打还是太伤鸟。。。。。怎么还找不到单打群? bit.ly/cqFrn9 #
  • 06:14 VMAN 18 | YOUTH IN REVOLT by HEDI SLIMANE goo.gl/Kj54 #
  • 09:36 VMAN 18 | YOUTH IN REVOLT by HEDI SLIMANE - YVY MAG - PHOTOGRAPHY MALE MODELS FASHION EDITORIALS - Click to enlarge… bit.ly/9TzhJ0 #
  • 09:36 #韩寒:我经常自问自己,我为这个充满着敏感词的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可能到最后我只贡献了一个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敏感词而已。我天天睡到中午,经常浪费钱买数码产品,还挑食,但好在我也未曾给这个社会增加罪孽和负担,� �少迄今为止是这样。 bit.ly/bUes7r #
  • 09:38 续#韩寒:...而我们每一个舞台上的人,甚至能有当年建造这个剧场的人,争取把四面的高墙和灯泡都慢慢拆除,当阳光洒进来的时候,那种光明,将再也没有人能摁灭/RE:看着办吧! bit.ly/bc4YVS #
  • 18:39 今天一直上不了iGoogle #
Automatically shipped by LoudTwitter

2010年4月9日星期五

这里更多

 
 

Sent to you by Steven Dragonn via Google Reader:

 
 

via FeedzShare on 4/8/10

来自: 译者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8日,  已有 6 人推荐


因博客显示限制,可点击这里查看完整大图:
http://docs.google.com/Doc?docid=0AXC6I8b9sUt9ZGc1cGMzZDNfMTI0OTJkNzJmemdr&hl=en


发邮件到xiaomi2020@gmail.com为你的朋友订阅墙外博客:《译者》。We Are Together.

原文:Crisis in Kyrgyzstan - The Big Picture - Boston.com

译文:波士顿大图:吉尔吉斯斯坦危机 (共38张)

吉尔吉吉斯坦的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最近演变 成了暴力,成群的反对派示威者企图进入政府大厦,与防暴警察发生冲突。吉尔吉斯斯坦当局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加剧了紧张局势,并在至少三个城市实行了宵 禁。防暴警察向示威者开火,示威者以石块还击、抢夺武器,关于伤亡人数,各种报道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数字,从只有12人死亡到超过100人的说法都有。反对 党领导人看来已经控制了国家电视台,总统巴基耶夫(Kurmanbek Bakiyev)好像已经连夜乘飞机逃离了首都比什凯克(Bishkek)。吉尔吉斯斯坦的局势仍旧动荡,后面我还会贴出更多的照片。(此贴共38张照 片)


1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反政府的示威者攻击防暴警察。

2 路透社/azattyk.org 2010年4月6日,西北部城市Talas,反对党支持者焚烧了一幅画着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Kurmanbek Bakiyev)的广告牌。星期二,反对总统的示威者们闯入了西北城市Talas的政府大厦。关于这一地区总管的下落存在互相矛盾的报道。

3 VYACHESLAV OSELEDKO/AFP/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一名吉尔吉斯斯坦抗议者向防暴警察扔投掷物。

4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的防暴警察在比什凯克都反政府示威中堵塞道路。

5 美联社 Photo/Ivan Sekretarev 2010年4月7日,吉尔吉斯警察向靠近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主要政府大厦的示威者发射催泪瓦斯,吉尔吉斯斯坦的警察向成千上万的愤怒的示威者开枪, 示威者们想要占领主要政府大厦,这一中亚国家的抗议在首都已演变为骚乱。
 

6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一名吉尔吉斯斯坦的党支持者在比什凯克反政府示威中靠近主要政府大厦的地方用自动武器开火。

7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在比什凯克的反政府示威中,吉尔吉斯警察想要阻止反对党支持者。

8 美联社 Photo/Ivan Sekretarev 2010年4月7日,一辆救护车上装了伤者,准备离开比什凯克政府大厦。

9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反对党支持者们在抗议政府。
 

10 美联社 Photo/Azamat Imanaliyev 2010年4月7日,一名不明身份男子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靠近政府大厦处以自动武器开火。

11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一辆吉尔吉斯防暴警察的汽车在首都比什凯克政府大厦旁被焚烧。

12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吉尔吉斯防暴警察们在躲避反政府示威者的冰雹般的石块袭击。

13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吉尔吉斯防暴警察为了自我保护,被扔石块的示威者逼的节节后退。

14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吉尔吉斯反对党支持者在追赶防暴警察,有些警察受伤了,想找掩护。

15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示威者们在冲突中想从一名防暴警察手里抢夺火箭弹(RPG)。

16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一名妇女在防暴警察和反政府示威者爆发的冲突中站在街上挥舞手臂。

17 美联社 Photo/Ivan Sekretare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一名防暴警察向示威者喷射催泪瓦斯。

18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吉尔吉斯反对党支持者在反政府示威中靠近主要政府大厦处挥舞国旗。

19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防暴警察与反政府示威者的冲突中一名受害人躺在血迹斑斑的人行道上。

20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靠近政府大厦处,吉尔吉斯反对党支持者将一位伤者抬离现场。

21 路透社/Vlas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在警察和反政府示威者的冲突中,靠近总统府的街道上,一辆汽车被点燃。

22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在反政府示威中,一名吉尔吉斯反对党支持者在争夺一支枪。

23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冲突中,一名示威者向防暴警察跑去。

24 美联社/Ivan Sekretare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吉尔吉斯警察在逃离愤怒的示威者时翻越围墙的场面。

25 美联社/Ivan Sekretare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反对党总部 吉尔吉斯斯反对党示威者向抓他的两名警察飞起一脚。

26 美联社/Ivan Sekretare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流血的吉尔吉斯警察在受到示威者攻击时,聚集在一起相互保护。

27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一辆警车在反政府示威中被焚烧。

28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靠近总统府,警察和反政府示威冲突中的受害者躺在石头和血泊中。

29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在反政府示威中,吉尔吉斯反对党支持者与警察爆发冲突。

30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在反政府示威中,一名吉尔吉斯坦对党支持者在检查街上一名死者的尸体。

31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在反政府示威中,一名吉尔吉斯反对党支持者一边奔跑,一边挥舞着国旗。

32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在反政府示威中,警察逃离吉尔吉斯反对党支持者。

33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一名示威者手持防暴警察的火箭弹和盾牌。

34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靠近总统府,在防暴警察和反政府示威者的冲突中死亡的两人。

35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在防暴警察和反政府示威者的冲突中,这名伤者被抬离。

36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v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示威者们对一名警察又抓又拉。

37 路透社/Vladimir Pirogo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一名便衣警察在踢以为反政府抗议者。据一名在现场的路透社记者说,在比什凯克中心,在一些示威者想要推翻2辆卡车通过政府大厦前的主要屏障时,吉尔吉斯警 察向成千上万的示威者人群开枪。

38 VYACHESLAV OSELEDKO/法新社/Getty Images  2010年4月7日 比什凯克  在反政府示威中,吉尔吉斯反对党示威者攻击了一辆防暴警察的汽车。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新闻社或出版社。本文翻译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图集"中,同时进入"
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看世界"、"波士顿大图"、"译者@xiaomi2020"索引。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 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 共享。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