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07年9月29日星期六

错过了今年的卡塞尔文献展,2012年不知能否再见

From Wikipedia

德国卡赛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是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展览之一每五年举办一次,与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文:La Biennale di Venezia)、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在三大展览中资历排行第三。

历届展览

名称 年份 策划人 艺术家人数 参展作品数量 参观者统计
documenta 1955年 Arnold Bode 148 670 130 000
documenta II 1959年 Arnold Bode, Werner Haftmann 392 1770 134 000
documenta III 1964年 Arnold Bode, Werner Haftmann 280 1450 200 000
4. documenta 1968年 24-köpfiger documenta-Rat 150 1000 220 000
documenta 5 1972年 Harald Szeemann 218 820 228 621
documenta 6 1977年 Manfred Schneckenburger 622 2700 343 410
documenta 7 1982年 Rudi Fuchs 182 1000 378 691
documenta 8 1987年 Manfred Schneckenburger 150 600 474 417
DOCUMENTA IX 1992年 Jan Hoet 189 1000 603 456
documenta X 1997年 Catherine David 120 700 628 776
Documenta11 2002年 Okwui Enwezor 118 450 650 924
documenta 12 2007年 Roger-Martin Buergel 109 > 500 754 301
documenta 13 2012年



外部连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第12屆卡塞爾文件大展
時間:2007年6月16日—9月23日
策展人:布爾格(Roger M. Buergel)、諾雅克(Ruth Noack)

卡塞爾 ( Kassel ) 是德國黑森洲 ( Hessen ) 北部唯一的一個大城市,也是黑森洲內繼法蘭克福 ( Frankfurt am Main ) 以及威斯巴登 ( Wiesbaden ) 之後的第三大城市。在國際上,卡塞爾特別著名的兩件事物,分別是位於該市旅遊勝地威廉高地 ( Wilhelmshoehe ) 公園的藝術噴泉;以及從 1955 年開始的國際現代藝術展-" documenta ",由於這個原因卡塞爾又被稱作 " documenta 之城 "。

德國卡塞爾文件展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並稱世界三大視覺藝術展,號稱世界上最前衛最實驗的當代藝術大展。由藝術家兼藝術教授波德(Arnold Bode)於1955年在卡塞爾創立,開始於納粹時期之後,德國人希望透過文件展的舉行,向世人集中展示被納粹貶低為“墮落”的現代藝術作品,並且讓德國公眾生活趕上國際現代的腳步,得以走過挫敗。

頭四屆的展覽由發起人波德一手操辦。1972 年的第五屆開始,策劃進行了調整,由一個國際評委會選出新的總策展人,而這位靈魂人物為展覽投上其個人色彩。在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被稱為"百日美術館 "的展覽竟達到了空前的成功。更沒想到直至2007年夏天,還能舉辦第十二屆的文件展。文件展始終保有它的特色:每五年一屆、每屆選出一任策展人;以獨立 創新的展覽,及其所開啟的觀念,吸引了公眾的興趣,觀展的人數逐屆增加,第11屆文件展已有超過65萬人次。

12屆文件展藝術策展人,布爾格 (Roger M. Buerge),1962年出生於德國柏林,是一位活躍的國際策展人兼評論者。他將與另一位藝術史兼評論家諾雅克 (Ruth Noack)以各式媒體,展示來自全世界最多個領域的藝術創作。這些作品將不會被無機的展出,作品和作品之間將藉由展置的方式互生關聯。

展覽主題
啟動這樣一個豐饒多樣的交流活動,本屆文件展提出了三個針對藝術以其公眾的問題。
人是否可在諸多差異之中認知到一種共通性?而藝術是否是得到這種認知的媒介?

應該做什麼?要理性與感性地面對全球化,我們該學習什麼?是美學教育及美學修養嗎?

當一切非維生所需的元素都去除後,構成生活的要素是什麼?藝術可否讓我們釐清何者是必需的?

The Leitmotifs: Three questions posed for art but also for its public
To initiate such a productive exchange, documenta poses three questions for art, and also for its public: Is humanity able to recognise a common horizon beyond all differences? Is art the medium for this knowledge? What is to be done, what do we have to learn in order to cope intellectually and spiritually with globalisation? Is that a ques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What constitutes life, when everything is subtracted which does not belong essentially to life? Does art help us to penetrate to what is essential?

經由這些提問,策展人所要展現的是生活的基本價值,20世紀的現代化對人類產生衝擊、文化多元的交互作用下,還有什麼是人類可以省思與前進的目標。這樣的主題是經由一個名為”documenta 12 magazines”的討論過程而得到。

”documenta 12 magazines”

在決定本次主題之前,到底什麼主題值得被討論?又該如何討論?”成為重要的議題。一個名為" documenta 12 magazines"的企劃,在展覽前18個月因而產生。經由全球有超過90個期刊、雜誌等不同形式和不同內容的媒體都將加入這個討論網,他們就各自領域公眾關心的議題作討論並撰述,共有300多篇文字產生,在討論整合後決定出這三個主軸現代化?生活!和教育。希望能幫助讀者和展覽參觀者思考的方向。

已知參展藝術家:


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的巴斯包姆(Ricardo Basbaum)
參展作品:Would you like to participate in an artistic experience?

利物普的史綈德沃希Imogen Stidworthy)

巴塞隆納的廚師阿德瑞亞Ferran Adrià)
具世界最佳廚師頭銜,精湛的烹調技術作出的一道道菜色,是兼具色、香、味的藝術品。

華沙的奇米也夫斯基Artur Żmijewski): 影像藝術作品
2003年的音樂作品《G
łuchy Bach / Deaf Bach (Singing Lesson 2)》以巴哈的清唱劇BWV78《Jesu, der du meine Seele》為本,邀請萊比錫的失聰成人合唱團演出,奇米也夫斯基經常於作品中,檢視人類在不尋常環境中的行為反應,尤其是社會中弱勢者的被分離處境。

台灣的毛牛曾御欽:影像藝術作品
作品出自 [ 有誰聽見了 ] 系列,一件是小女孩不斷地被丟擲優酪乳‧另一件是一個母親毫不間斷地親吻他的小兒子兩小時。

大陸的艾未未
作品《童話》,帶1001個中國人去德國看卡塞爾文獻展。

Information on documenta 12
展期:2007/6/16~9/23
參觀時間:每天早上10點到晚上8點
購票資訊:2006年秋季始,開放線上購票。展覽期間可在卡塞爾各售票處購買(不需事前訂票)。
禮卷:六月開始開放線上購買, 展覽開始後,禮卷可兌換成入場卷。
票價:


一般票價

優待票價

day ticket

18,- €

12,- €

2-day ticket

27,- €

18,- €

Season ticket

90,- €

60,- €

Group ticket (from 10 persons on)

14,- €

9,- €

Evening ticket (valid from 5.00 p.m.)

8,- €

5,- €

School class (per person)

6,- €

-

優待票適用對象:學童、學生、領社會福利津貼者、老人、軍人、身障者(持優待票者進入展場內需出示證明文件)
六歲以下孩童免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