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上海“花祭”见证公民精神成长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96acb3aa5b4444a7

作者:魏英杰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11 月21日,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第七天,也是传统上的“头七”。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发从各地赶到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以那幢千疮百 孔的大楼为中心,人群从附近几个路口向着这里聚集,散去。市民们按照划定的警戒线进入现场,献上自己带来的花束,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悼。

悼 念现场的图片和视频,让人感到悲痛、震撼与感动。几天来,陆续有市民走到这里,鞠躬、献花。这些人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穿着校服的中小学生,甚至还有 母亲推着婴儿车前来。到了昨天,哀伤终于汇流成河,黑色马路变成了花的海洋。有人自发购买菊花,免费提供给前来拜祭的人们。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在街头演奏, 为遇难者送行。密密麻麻的鲜花摆满了地上,寄托着人们的哀思,见证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良心”。

这一场“花祭”,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公民精神力量的存在,以及生长。

上 海是近代以来深受商业文明影响的一座城市。商业文明的发达,曾经培育了这座城市的市民精神。只不过,这种市民精神一度被边缘化,被视为一种不好的地域人 格。例如,有些人泛泛而论地认为上海人精明。殊不知,这其实是在商业社会中讲究契约精神的文化表征。又如,曾经被看作不正经的“老克腊”,实际上是上海人 追求体面、高雅生活的一种表现。这些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市民精神,至今仍植根于上海市井,逐渐也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而如今, 通过这一场声势浩大的“花祭”活动,人们还看到了新上海人的公共关怀精神。现在的“上海人”是改革后新移民和“老上海人”的结合体。在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 的相互影响下,上海正在形成自己的新市民精神。昨天,现场的许多场景令人感动且欣慰。有参与者称,虽然现场人群显得特别拥挤,但是秩序井然,市民自觉绕行 排队,而且人们情绪克制冷静,极少喧哗。

人们对这一公共灾难事件的关心与参与,以及在悼念活动过程中的理性表现,无不形象反 映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这样的公民精神,实乃一个国家崛起与发展的必要支撑。这一场“花祭”,真切地见证了使中国真正崛起的精神力量。衡量一个国家的实 力,不仅体现在国家的经济总量,也不仅在于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还要落实于人的全面发展。一座市民精神缺失的城市,即便高楼林立、外表光鲜,人们的生 活也不可能美好到哪里。着力于公民精神的培育与成长,却能够为一座城市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源泉。

这场 “花祭”活动既是上海市民精神的体现,更是对人性的一场洗礼。在这场悼念活动中,除了上海居民,还有来自各地的人们。有的人特地从外地赶到现场,觉得自己 不这么做不行。还有的人请当地朋友代献花,或通过网店买花送到现场,表达哀思。正如一位在现场免费派发献花的女孩子所说:这么做,只因为我们都是上海人。 是的,这一天我们都是上海人。通过这一活动,人们在哀思、愤怒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未来。

这种市民精神 的茁壮生长,有望铺就通往公民社会的鲜花之路。这样一种公民精神,值得倍加珍惜。因此,对于公众自发的哀悼活动,有关部门应当顺民意、听民心,作出善意回 应。相应地,“11·15”事故调查和善后部门更应加快事件调查进度,尽早公布事故遇难者名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惩,抓紧善后理赔工作。此外,还必须在 全国范围内坚决查纠工程层层分包等违规现象,并从法规上明确规定,杜绝在民用建筑节能工程使用聚氨酯等易燃保温材料。只有对事故进行全方位反思与追查,类 似悲剧才不会再度上演,公众和遇难者家属的悲情也才能找到最后的出口。

2010年11月21日

没有评论: